手术刀在毫米级血管间精准游走,曾被整段甚至整叶切除的肺组织,如今仅能够精准地去除病变部分保留健康余肺,留住患者更多的肺功能……
8月14日,广东省医保局发布《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公布“化学毒物定性检测”等新增和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团队研发的肺流域地形切除术被列入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并将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
绘制肺部"作战地图" 突破毫米级定位瓶颈
据悉,在面对肺部肿瘤、占位或隔离肺等疾病时,传统肺叶、肺段切除术虽能根治病灶,却也存在扩大范围切除,导致患者肺功能永久性降低等不可逆损失。
钟文昭团队创新性融合人工智能与荧光导航,将肺部血管网络类比为"自然水系”。该方法通过高精度CT扫描生成亚肺段级别3D血管模型,精准划分每根血管的滋养范围;术中配合荧光染色剂实时显影,使肿瘤等病灶所在的"流域边界"在胸腔镜下清晰可辨。
团队开发的最新2.0版本新增动态血流分析功能,术中可实时追踪染料扩散路径。《肺部流域地形图2.0专家共识》证实,该技术使8毫米以下磨玻璃结节定位成功率提升至98%,既往难以处理的纵隔、肺底"盲区"病灶实现安全切除。
临床验证:肺功能保留率跃升 并发症锐减
据悉,目前全国140余家医院开展的3000余例手术显示,该技术带来了肺功能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手术效率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更佳的三重变革性效果。
钟文昭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肺段切除术后患者肺功能平均损失12%-15%,而流域地形图引导的手术仅下降3.8%。典型案例中,20岁肺隔离症患者通过该技术精准切除畸形组织,术后三天基本康复,避免了肺叶切除导致的肺功能丧失。
手术效率的提升是该方案的另一大显著优点。标准化术前规划使平均手术时间缩短40分钟,出血量减少约100毫升。单孔3D胸腔镜联合荧光导航技术,仅需一个3厘米切口即可完成复杂操作。
同时,由于手术中采用了荧光边界与快速冰冻双重验证机制,使术后漏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降至3%以下。目前应用的3000余例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钟文昭教授表示,运用该技术,还将减少对CT等大型影像设备的依赖和耗费,降低基层医院、医生的学习曲线。
医保赋能基层推广 技术普惠加速落地
大量的临床验证了该方案的安全、有效性,并且患者的获益非常明显。此次广东省医保局将"肺流域地形切除术"(项目编码330702016N)纳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将更加有利于打破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壁垒。
据悉,共识简化的"流域阻断"操作流程,使基层医生学习周期缩短50%,目前已在县域医院成功开展。此外,纳入医保后,肺部流域地形图2.0版终结技术碎片化应用现状,建立从术前规划到术中质控的标准化体系。
根据钟文昭教授团队的设想,该技术原本计划用三年内该技术将覆盖全国50%以上三甲医院,每年惠及超10万患者。新技术获得医保认可后,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技术的可及性,解决广大患者接受手术前的不少顾虑。
据《肺部流域地形图2.0专家共识》披露,目前,团队正在积极研发集成人工智能实时导航的3.0版本。将实现从“切得干净”到“切得聪明”的迭代升级,进一步推动我国胸外科手术进入精准化、个性化时代。对于早期肺部肿瘤、肺隔离症等罕见病患者而言,"精准保肺"不再仅是技术理想,而将成为可及的医疗现实。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郝黎
人人顺配资-人人顺配资官网-配资知名股票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