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预警”“今天午后,还有雷阵雨!明后天,‘闷蒸感’较强”……一条条及时、精准的气象信息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多方便。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天气,气象预报员是如何从一堆数据中找出“蛛丝马迹”,从而精准预测未来天气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北京市延庆区气象局预报员王猛,零距离感受天气阴晴雨雪背后的故事。
用肩膀背着设备上山
成功在海陀山建站
2014年到延庆区气象局参加工作后,王猛就投身到国家申奥气象保障工作中。气象条件对冬奥会的雪上项目至关重要,降雪、气温、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不仅对冬奥会赛程安排、比赛成绩有着直接影响,甚至还关系到运动员的身体和生命安全。为了服务好北京冬奥会,王猛和同事们在“十里不同天”的海陀山上,建立起“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综合监测站网,为成功申办、举办冬奥会提供了准确的气象数据支持。
至今,王猛依然记得第一次登上海陀山时,就感受到的超乎想象的困难。海陀山作为冬奥会高山滑雪竞赛场地,海拔2198米,垂直落差900米,山岩陡峭,当时没水没电没网没路,并不具备建站条件。虽然雇了骡马运送沉重设备,但精密的气象仪器还需要靠人往上背。有的山道窄、坡度大,骡子都累得“罢工”,卧在地上拽都拽不起来。可时间不等人,王猛毅然扛起沉重的设备向山顶冲去。数九寒天,王猛啃着冻硬的面包,一趟又一趟地搬运、安装、调试设备。防寒服被汗水湿透,衣角结了冰……这些都没有难倒王猛与他的同事们。调试设备的笔记本电脑被冻得开不了机,王猛就和同事们轮流揣在怀里把它焐热。当看到观测数据正常显示在调试窗口时,当听到观测数据成功回传到中心站时,想想他们之前打破常规的探测技术攻关和从天黑干到黎明的辛苦付出,这一刻,王猛和同事们都觉得值了。
在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为准确了解海陀山地区的气象特征,王猛不忘时刻监测海陀山气象数据,参与海陀山数据分析,认真对比每一组数据,研判数据的准确性。遇到汛期,他们更是在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提供跟踪滚动式服务,并在关键时刻发布相关预警信号,为冬奥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气象保障。王猛还多次参与北京冬奥期间延庆赛区气候趋势预测的天气分析,多次为来延庆赛区考察人员提供海陀山地区的精准天气预报。当时就算轮到王猛倒休,他也总是积极参加到海陀山自动站的维护、维修和更换内存卡等工作中,每次上山都是天刚亮就去,天黑才回来。王猛说:“都习惯了,只有这样才安心。”海陀山,一年四季的恶劣天气从没间断过,王猛始终坚守在岗位。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举办期间,王猛作为延庆气象局一线综合业务人员,在城市运行保障中认真分析每次天气过程,及时发布决策信息和公众预报,为城市运行各部门提供10类专项服务专报。火炬传递作为奥运会的重要前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王猛积极参与北京冬残奥会古长城火炬传递点的自动站选址及架设工作,传递仪式当天还现场提供气象服务,确保火炬传递活动顺利完成。
在整个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王猛与同事们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气象任务。
面对持续83个小时的强降雨
提供精准及时的气象支撑
王猛深知有效防范应对极端天气气候风险,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瞬息万变的天气考验着气象预报员。王猛以极端天气为令,发扬连续作战、敢于担当精神,每年汛前与区相关部门对接完善机制,走访重点区域建立直通式服务,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为了准确预报每次降雨量大小、时间长短,王猛常常会提前一周就开始关注天气过程,认真仔细分析最新气象资料,跟进解读天气趋势,王猛常说:“天气越是临近,越是需要抽丝剥茧的严谨态度,充分预估可能出现的灾害天气和影响,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2023年“23·7”,一场罕见的强降雨天气持续了83个小时,是他参加工作以来一次极大的考验。7月29日当天早上,他敏锐地发现天气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已经连续值班24小时的王猛来不及休息,就又主动上阵投入到预报服务中去了。由于业务人员紧张,他主动请缨,连续坚守了四天三夜。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雨大或是雨小,业务值班室里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他一次次做好本区域最新天气预报服务信息的滚动发布,一次次参加会商研判最新天气变化趋势,指导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前发布。那段时间,王猛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3小时,经历了从未有过的高强度脑力和体力考验。
2023年7月31日下午,延庆区降雨持续较明显,全区累计降雨已达暴雨,局地大暴雨,单点还出现特大暴雨,汛情形势异常严峻,区防汛各部门高度关注当天夜间降雨大小和落区,这对全区防汛调度工作尤其重要。作为预报服务技术把关人,王猛带领业务人员认真分析最新气象资料,及时捕捉天气变化的“蛛丝马迹”,并第一时间与市气象台加密会商,最终他们准确研判,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夜间降雨量级,并精准预报出特大暴雨的落区,为防汛指挥调度、人员避险转移、水库泄洪防汛、道路通行安全等提供了精准及时的气象支撑。
2023年8月2日早晨,降雨已减弱结束,王猛依然坚守岗位,直到报送完成各类服务总结材料后,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休息。“我们前期辛苦一点,换来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是值得的。”王猛坚定地说。
4年坚守北京海拔最高的气象站
为气象服务保障提供第一手资料
自2015年开始,王猛调到佛爷顶气象站从事地面测报工作,通过气象探测设备和人工观测“探晴雨,测风云”,做好观测记录的同时确保风向、风速、气温等14类气象数据准确、及时地上传,为气象服务保障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气候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积累。
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始建于1978年1月1日,位于延庆区北部,属国家三类气象站,是北京市唯一有人值守的艰苦气象站。佛爷顶的天气变化复杂,气候条件恶劣,这里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3.2摄氏度,最大风力12级,全年大风日数达110天。就是在这个最艰苦的气象站里,王猛一守就是4年。
一次,延庆遭遇罕见的大暴雪,积雪封山,山上人下不去,山下人也上不来,生活物资无法补给,尽管缺水少粮,但王猛毅然坚守。“巡视设备不能停,各个信息一个都不能少,就算没有粮食没有水也不能让数据出问题。”这是王猛当时唯一的想法。为了保障气象探测设备不被风雪影响,他顶着刺骨的寒风每隔1小时就去观测场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清理积雪和冰霜,防止设备被冻住。为了节省粮食,他一天只吃一顿饭,把米饭改为稀粥,把蔬菜做成咸菜,渴了就喝点雪水,晚上睡觉盖三层被子。尽管条件艰苦,但王猛仍然确保每一组气象数据的精准无误,传输及时。
精准的气象数据是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基础,佛爷顶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对于延庆区乃至于北京地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看着一本本整理成册的气象数据,王猛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一天天慢慢成长。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而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王猛在探晴雨、测风云的路上已经坚守了11年。2025年,业务出色的王猛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凭着对气象事业的一腔热忱和对家乡的热爱,王猛11年如一日地扎根基层,在风雨之中践行为民的初心使命,用气象人的优良传统谱写奋斗者的青春。
(劳动午报记者 马超)
人人顺配资-人人顺配资官网-配资知名股票配资门户-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